柏林乡愁
柏林一向是王全安的福地。2000年,王全安带着自己的处女作[月蚀]首次丈量这片土地,在“青年论坛”单元展映;2004年,[惊蛰]到来,这次是鼓励小成本和独立制作的全景单元;2007年,[图雅的婚事]擒熊成功,终于让国内影迷大规模识“王全安”这个名字的中文版本。今年一月,[团圆]开幕柏林电影节的消息传开来,给人第一感觉往往是“应景”,柏林做寿,难免需要“团圆”添点喜庆,但[团圆]不仅破了“开幕片不拿奖”的惯例,还用实干精神刷新了德国人的味蕾,掀起“佛跳墙”热,终于让人明白,王全安的柏林探亲之行,从来都是“不客气”的。
小城款曲
[团圆]来自于一个真实的故事。1987年,台湾地区开放大陆探亲政策,同年12月,第一批老兵踏上返乡之路。1993年,载着老兵董万华的飞机降落上海虹桥机场,让他与阔别近四十年的昔日恋人邵玉华重逢,整个过程被跟拍成纪录片,在电视上热映时,引起坊间热议,大家都在关心邵老太太的去留。[团圆]既是演绎了这段颇耐人寻味的现实:大家都在猜测陆善民不会同意离婚时,他同意了
大约我看的是87分钟删节版的缘故吧,我想问王导演的是:这叫什么事啊,结婚仅相处一年的原配男人(在台湾老婆死后)几十年后突然冒了出来,竟然开口提出来要带走原配女人,而这子孙满堂、老公和祥的原配女人竟也与之眉来眼去的,老手摸摸弄弄的,一口答应跟着走……这叫什么事啊,导演你差了给我们必要的铺垫:
比如:女人一直记挂着男人,但迫于孤儿寡母的无奈,或在政治压力下,再选择了一场不情愿的婚姻,并且,婚后,因为后来男人的粗暴,虽是子孙满堂,但始终念着破瓜男人;或那男人冰清玉洁一直挂念着女人和孩子,而在台湾不娶几十年,就为等着两岸融冰的一天……
那如此,我们还好理解一些,认为他们是真爱,是大时代造成的悲剧,而反之,我们倒认为老太太的轻浮,歪嘴老头子贪心(毕竟台湾老婆才死没多久吧,你就急吼吼地带大陆老婆来向台湾子女“示威”?)总之,看来看去,就是一对狗男女为了自私的自己而对周围所有人的伤害……
诚然,照导演现有所展示的, 确也是时代弄人形成的悲剧
这部电影是今天想听上海话才搜出来看的,所以在看的时候对于刘燕生镜头的出现总是感觉不自在。他包裹在上海这个大城市中,包裹在曾经的妻子之中,却像是个从外地来探亲的亲戚。开场老陆在泡脚,跟他讲我们上海人是一定要泡脚才能睡着的。他也只是笑笑。玉娥为他铺好了床,他看着屋里灯灭,却依旧不肯躺下休息。
在这个故事里,老陆,玉娥,刘燕生,这三个人都是主角。他们三个人有着各自难以言说的台词,有难以琢磨的心思,更有难以承受的压力。没有谁是对是错,只有在这个历史背景下命运错综复杂的安排。
写于2011-10-04 11:26
这部去年在柏林电影节获得最佳编剧银熊奖的电影,我一直找了它快两年,到最近才在土豆上找到其中的上传视频,但是奇怪的是我依然找不到下载的地址。可能是题材教敏感吧,没有在内地上映,甚至连DVD都找不到。其实去年9月的时候导演王全安在广州岗顶举办过内地全国唯一一场的放映会,我本来要去看,但是那晚学院辅导员忽然说要全体学生开一个什么会,结果没去成,这么就又拖了一年,今天才看到。
能得到柏林影展最佳编剧银熊奖,我觉得确实是实至名归。电影的描述说其取材于真实的故事:“一名台湾退伍老兵垂暮之年返回故地上海,寻找当年失散的恋人(玉娥),并希望带她回到台湾。时隔多年,他的突然出现打破了这名女性和她现任丈夫(老陆)原本平静的生活。她的上海丈夫虽然同意两人一同返回台湾,但内心却又无法平静地面对分离。年迈的妻子也陷入了爱情、亲情、恩情的纠结之中。”这条主线本来就是对于大陆两岸现状的最好的隐喻。玉娥只有对台湾老兵是真感情,非常想和台湾老兵重新在一起
电影放映之前是王全安导演的现场交流会,印象最深刻的是那句“导演这条路遇到困难才会实现突破,我们要享受困难。”其实这个道理大家都懂,初中写的议论文都不知用过多少次什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之类的论点,但是听到导演亲口说出来还是觉得很励志!!
这部片子看的时候觉得不错,有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在不自觉地面带笑容观看着~很多小idea让人哭笑并存,尤其是三个人围坐在桌边聊天唱歌的桥段(海报),巧妙极了。~~~
但是看完后,电影带给我内心的感动在一瞬间就荡然无存。
走出影院的时候我无话可说,就是我毫发无伤,什么也没有带走,没有玄机暗线引我猜测,没有模糊段落唤我深思,影片在恰当却不完美的时候结束,单薄无力,我内心只剩空虚,似还掺杂一丝失望。原有的触动似划在沙滩上的痕,浅并且微弱。无法与昨晚同一时刻在MOMA看的《碧落雪山》相比。
那我的感动转瞬即逝,我想是出于表达感情和表现时代上的缺陷。
表达感情上:
整部片子对于两个老人旧时生情的部分没有任何描述,企图全部由观众自行感受
【团圆】这么一部平淡的影片,却让我心底发酸
转载请注明网址: https://www.gg80.com/v/id-131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