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男人因为无法割舍对前女友的感情 只能依靠梦境享受与前女友在一起的时光;
一个女人名义上憎恨前男友 却依旧在每天晚上以梦游的方式一次次地走进前男友家里,做着一些令她在梦醒后痛彻心扉的事情。
这种爱情悲剧本无所谓奇特,梦本就是一个人潜意识的所为,
但金基德却让这个男人和这个女人合二为一,男人的梦境也是现实中女人的梦游经历,男人的梦左右着女人的梦游行为……
于是,故事就这样开始了,为了帮助女人摆脱梦游的折磨,他们开始了一场与睡魔、与沉沦的灵魂、与陷落的情感的战斗……
古老神秘的东方式庭院 雅致暧昧的场景布局 闭塞狭窄的空间 静态抑郁的影像 空灵忧伤的配乐
活跃着两个男女
他们在神秘拥挤的小巷中感受着灵魂的孤独,在自我放逐中承受着情感的陷落,
一种无处逃逸的压抑与无助,一种无法宣泄的悲伤与失重,被导演无限地扩大、扩大、再扩大,
一直到男女主人公找到新的生活方式——通过生命的消亡实现情感的救赎。
又是一部关于“爱至极致”的片子 一部关于沉沦与救赎的片子
关于“爱至极致”
是江郎才尽,还是我笑他人看不穿。这句话,是对金基德最好的客观评价。
金基德的电影道路,十分曲折,曲折不是说他客服了困难,而是纵观他的电影发展,一波三折。一波三折不是说他能折腾,而是他创作从最高峰开始,然后让人明白他没有那么好,紧接着又让人看到希望,然后再次失望。
如果你想看金基德,那从这部开始最好,悲梦有想法,有框体,有骨架,甚至还有嘲讽。
可是在这么一个优秀想法的道路上,金基德没握好手中方向盘,对于演技的调度,也没有踩好刹车。
五个字,实在是可惜。
你细想
It's hard to tell that the world we live in is either a reality or a dream.
没记错的话,这句话是<空房间>的结尾,是金一直沉迷的,也是<悲梦>留给我们的.
命运依然压抑而残酷,禅意依然透露出隐秘而悠远的气息,沉默,情欲,暴力,死亡依然存在,只是,相对从前,金温情了很多,符合08年的氛围,疗伤.不变的爱情是惟一的出路,可惜,无谓抵抗,还是爱了,只是太晚.
两人的过去,现在,未来,三个时期的爱情,梦中可见,如此相似,爱你等于爱自己,只是你不知.相爱的我们,相爱的他们,我和你,他和她,每个人都可以找到彼此的影子.于是,当抛开时间,将我们置于同一空间时,你看到你自己了吗?
而悲在于绝望,绝望才要相互取暖,而命运,让无谓挣扎和爱情一样脆弱,最后化蝶只不过缓解下情绪.
张美姬演的释梦师充满禅意,她的问题,我也在问自己.
常做梦,会做一样的梦,也会因为从前的记忆或者对未来的担心而做梦,会做醒来依然清醒的梦,也会做糊里糊涂不知所云的梦.
会失眠,也会困了依然不让自己睡,只为清醒着,清醒着明白很多事.
我爱自己,在你没出现,我会好好爱自己.
更多的时候,梦是“私人化”的记忆,金基德的这部电影着眼于利用梦建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建构梦的“现实性”,从而也增强了梦与命运的联系。
影片接近尾声的时候,那种悲剧性愈发凸显出来,那种与生俱来的“死本能”(即毁灭的欲望)被扭曲的生活激发出来。而刚开始的时候,是对他人的攻击;最终,则转变为对自我的攻击。
然而,这部电影的缺点,就是太形式化了(也可以说是程序化了),很难直指现实的本质。记得以前有人声称金基德的电影属于“黑色现实主义”的范畴。但我觉得事实并非如此,只能说是他在朝“黑色现实主义”这个方向靠拢。
如果导演可以不再停留在“水面上”,而能细致的刻画出水底下的事物,那种似乎会更加接近电影的本质,也就是现实的本质。用安德烈·巴赞的话来说,“电影是现实的渐近线”。
影片的主题是“弗洛伊德式”的,对我而言就是病态的呓语。我个人很喜欢这个主题,也觉得这是一个值得深挖的主题。大概是因为我意识到了,没有比梦更悲伤的事物。
【悲梦】金基德同学的血液里是不是流淌着一种细胞叫想象力。
转载请注明网址: https://www.gg80.com/v/id-350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