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脐带》由曹郁、姚晨监制,乔思雪执导兼编剧,入围第35届东京国际电影节公布本届电影节“亚洲未来”单元,也获得了第四届海南国际电影节剧情长片单元金椰奖和最佳技术奖。从艺术效果的角度来看,的确是一部出色的文艺片。
影片一开始是主角阿鲁斯在酒吧乐队演奏,霓虹闪烁,音乐节奏顿挫,乍一看还以为走错了片场。幸而他弹奏的是马头琴,才让人没有起身去确认是不是走错了的冲动。镜头一转,阿鲁斯接到了家人的电话,他去到哥哥家,看到妈妈像囚犯一样被锁在房间里,房间上了牢房一样的铁门,灯光暗淡
北漂音乐人阿鲁斯在演出中接到母亲的电话,等演出一结束就赶紧打回去,他用蒙语说“妈妈,是我啊,阿鲁斯。”但是妈妈说“阿鲁斯是谁?”
原来母亲已经患了阿尔茨海默症。阿鲁斯坐上火车赶往家乡的小城,看到了哥哥每天把母亲关在狭小的楼层房间里,他决心带她返回草原,去寻找母亲记忆中的家。
这是由姚晨、曹郁监制、青年导演乔思雪编剧和执导的电影《脐带》开篇的场景。
阿鲁斯带着母亲来到从小生长的草原上,这里还有之前住过的败破的房子。为了防止母亲走失,阿鲁斯用一根绳子系在两人腰间
拍得真好啊,配曲都很好听,每每歌谣响起时,就是我要落泪时。脐带不仅连接了阿鲁斯和母亲,也连接母亲和她的父母。
当父母老了生病了,变得像小孩子一样,回到社会化之前的模样,有着不合时宜的行为和言语,这时候你该如何对待自己的父母呢?如何让父母有尊严地活着呢?如何权衡失去父母的痛苦和保留父母的尊严?
阿鲁斯带母亲回到草原,回到他们生活的房子,房子有着母亲和父亲的衣物,但是母亲仍在念叨着回家,母亲看见了她与父母的照片,照片的背景是一颗一半死亡一半依存的树
很舒畅的一次观影体验,我不是文艺片的拥趸,但这首部电影并没有把平缓的叙事变得冗长,寄情于“脐带”二字的所有情节都有某种让人心有戚戚的亮点,我很喜欢其中一个情节,男主角和暗生情愫的女孩刚想要跑出去发生点什么,旁边原本睡着的母亲忽然醒来问他们要去哪里,像极了趁着孩子睡着要偷偷摸摸做点什么却被孩子忽然醒来打断计划的父母,这种母与子之间因阿兹海默而调位的情节在电影里藏了不少,意味深长而有趣
画面和配乐是亮点。曹郁担任摄影指导的画面极美
刚从电影院走出来的时候,想打5星,因为画面很美、音乐好听、女二(演员娜荷芽)太美了、女主(饰演母亲的演员)好可爱,一定程度上治愈了那天疲惫的我,所以也不像我预想的会表现压抑的家庭主题。然后回过头看看,主题是说母子之间的情感链接吗,我觉得这个有点点单薄,实物是绳子很明显,我感受到脐带更多的是母子之间共同的兴趣爱好,和民族基因里的热爱歌舞。母亲的角色勾起很多想法:1⃣️当阿茨海默症给母亲“返老还童”“机会”,母亲的角色又变成了女儿、妻子
应该是我第一次在荧幕上看到的纯蒙古语片子。看完和汉族男友交流,他说这是一部很有现代基调的电影,蛮吃惊他这种考察力的。因为我自己在微博上有关注一些感兴趣的内蒙文艺从业者,感觉这片子是新生代蒙古文艺从业者推动而成的一部用自己之所长与故乡互动的影像呈现。两位年轻的主演背后是内蒙古新生力量的凝结,从男主演伊德尔郭采洁horse radio乐队及相关联的蒙古文字设计团队,到女主角背后的青年蒙古演员谱系,整个片子像是走出古老生产关系情境的年轻人用电子乐或者其他新生表现形式回应那个问题,我是谁
“脐带”妈妈也要回家
转载请注明网址: https://www.gg80.com/v/id-40950.html